傷寒研讀
《傷寒論》語譯(七)
任應秋
【摘要】
【關鍵字】
中圖分類號:文獻標識碼:文章編號:
《傷寒論》語譯(七)
五
58. 凡病若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亡血、亡津液、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
【??薄砍蔁o己本沒有“亡血”兩字,《玉函經》、《脈經》“亡津液”作“無津液”,“陰陽”句上有“而”字。
【句釋】亡血,指一切原因的失血。亡津液,又叫做“仿津液”,如過汗過下都足以損傷津液,即一般叫的脫水,傷津液的病理變化,為血漿被分泌過多,體內的營養液因而感到極度的缺乏。陰陽自和,陸淵雷云:“蓋細胞之生活力恢復常態,消化、吸收、分泌,俱無障礙,是為‘陰陽自和’,猶言氣血自和。”
【串解】張錫駒云:“蓋汗吐下三法,皆可亡血亡津液者也,用之不當,不惟亡血亡津液,而亡陰亡陽也,用之得宜,雖亡血亡津液,而亦能和陰和陽也,故曰陰陽自和者,必自愈。”所謂陰陽自和就是機體整個機能恢復正常,足以戰勝疾病。
【語譯】凡治病,無論用汗法、吐法、下法,只要沒有弄到亡血亡津液的程度,它的整個機能容易恢復正常,病就很容易好轉的。
59. 大下之后,復發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,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“汗”字下有“其人”二字,“得”字作“其”字。
【串解】成無己云:“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,不可以藥利之,俟津液足,小便利,必自愈也。”勿治之,是說不要用利小便的藥再亡其津液。
【語譯】服用了大量的瀉下劑,又經過發汗,相當損耗了一部分體液,所以小便不通暢了,這時再不要用利尿藥,等它體液逐漸得到補償以后,小便自然就會暢通的。
60. 下之后,復發汗,必振寒,脈微細,所以然者,以內外俱虛故也。(〔??薄场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“汗”字上有“其”字。
【句釋】振寒,謂振掉而惡寒,是體溫低落所造成的。
【串解】陸淵雷云:“前兩條是津傷而陽不亡,此條是陽亡而津不繼,即太陽誤治而成少陰也。振寒脈微為陽亡,脈細為津不繼,內外俱虛者,下之虛其內,發汗虛其外也,津傷而陽不亡者,其津自能再生,故兩條皆云必自愈,陽亡而津不繼者,其津不能自復,故此條不能自愈,然則姜附四逆之輩當擇用矣。”
【語譯】體力不好的人用瀉下劑后,再用發汗劑,過量的脫水,因而引起脈搏微細和振掉惡寒等癥狀,這是體溫低落,心臟衰弱,表里兩虛的嚴重證候,應特別留意。
61. 下之后,復發汗,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干姜附子湯主之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“汗”字上有“其”字,“渴”字上有“而”字,“脈”字上有“其”字。
【句釋】脈沉微,排血量弱小,因而脈躍不足,便見沉微脈,所以《金匱要略·痰飲篇》也說:“寸脈沉,尺脈微,手足厥逆”,脈沉微而手足厥逆,更足以證明脈躍不足而致四肢的貧血。
【串解】程應旄云:“晝日煩躁不得眠,虛陽擾亂,外見假熱也,夜而安靜,不嘔,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,陰氣獨治,內系真寒也,宜干姜附子湯,直從陰中回陽,不當于晝日煩躁一假證狐疑也。”所謂虛陽擾亂,就是虛弱人的過敏性感覺,過敏的人,雖然刺激很微小,而反應卻大,白天的刺激因子多些,便感到煩躁不得眠。
【語譯】用了瀉下劑,又用發汗劑,弄得陰陽兩虛的時候,病人呈現一種過敏性反應,白天老是煩躁睡不好,晚上比較安靜,不嘔不渴,脈搏沉微,更不發熱,這時只有用干姜附子湯的強心劑。
干姜附子湯方:
干姜一兩,附子一枚(生用去皮切八片)。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頓服。
【??薄扛阶酉?ldquo;切”字,成無己本作“破”字。
【音義】頓,敦去聲,次也,食一次曰一頓,世說:“欲乞一頓食耳”,頓服,猶言一次服。
【釋方】柯韻伯云:“茯苓四逆湯,固陰以收陽,干姜附子固陽以配陰,二方皆從四逆加減,而有救陽救陰之異,茯苓四逆,比四逆為緩,固里宜緩也,姜附者,陽中之陽也,用生附而去甘草,則勢力更猛,比四逆為峻,回陽當急也,一去甘草,一加茯苓,而緩急自別。”并參看四逆湯方。
62. 發汗后,身疼痛,脈沉遲者,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“身”字下有“體”字,“脈”字上有“其”字,并作“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湯”。
【句釋】脈沉遲,心動弛緩,排血量減少,同時脈管收縮,脈搏便見沉遲。三百五十七條:“大下后,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”,三百六十六條“下利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”,說明沉遲脈都是氣衰血少的脈搏。
【串解】《醫宗金鑒》云:“發汗后,身疼痛,脈浮緊或浮數,乃發汗未徹,表邪未盡也,仍當汗之,宜桂枝湯,今發汗后,身雖疼痛,脈見沉遲,是營衛虛寒,故宜桂枝新加湯以溫補其營衛也。”這是因為發汗太過,不惟表證沒有消失,反而損耗了體液。血里漿液少了,血管不得不收縮來維持它的血壓,因而反映在肌肉方面,是失掉營養而拘攣,全身疼痛,反映在脈搏方面,便現沉遲,方于桂枝湯里增加芍藥弛張血管,增加生姜人參振奮生活機能。
【語譯】使用發汗劑量太大了。以致發生身體疼痛,脈搏沉遲等津液耗損的癥狀時,便得用桂枝新加湯的強壯劑。
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:
桂枝三兩(去皮),芍藥四兩,甘草二兩(炙),人參三兩,大棗十二枚(擘),生姜四兩。
上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本云桂枝湯,今加芍藥生姜人參。
【??薄俊肚Ы鹨矸健飞掠?ldquo;切”字,成無己本不載本方,惟于第十卷云:“于第二卷桂枝湯方內,更加芍藥生姜各一兩,人參三兩,余依桂枝湯法服。”《玉函經》“味”字下有“咀四味”四字,“本云”作“本方”。
【句釋】新加湯,張志聰云:“新加湯者,謂集用上古諸方,治療表里之證,述而不作,如此湯方,則其新加者也,亦仲祖自謙之意。”
【釋方】陸淵雷云:“加芍藥者,弛放血管,疏津液之流委也,加生姜人參者,振起胃機能,浚津液之源泉也,用桂枝湯者,治其未解之太陽,即五十七條更發汗宜桂枝湯之義也,不用附子者,津傷而陽不亡也。”
63. 發汗后,不可更行桂枝湯,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“杏仁”作“杏子”,成無己本“湯”字下有“主之”兩字。
【音義】行,施也,用也。方有執云:“更行,猶言再用。”
【串解】陸淵雷云:“發汗后,表未盡者,當用桂枝湯更發之,亦有不可更用桂枝湯者,其證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是,蓋本是呼吸器病,有喘咳為主證,故發汗劑僅能略解表熱,不能恰中病情,此與小青龍湯之傷寒表不解(四十條)同一事理,二方亦同為治呼吸器病之主方,惟彼屬寒,此屬熱,又不治胸膜炎而已,汗出而用麻黃,無大熱而用石膏,或疑經文有誤(按: 柯韻伯云:“無字舊本訛在大熱上”),今考本論,麻杏甘石證兩條,皆云汗出而喘,無大熱,知非傳寫偶誤。又,本方即金匱越婢湯去姜棗加杏仁,越婢湯證云:續自汗出,無大熱。越婢加術湯證云:腠理開,汗大泄?!肚Ы?middot;肉極門》解風痺湯、西州續命湯,皆君麻黃,其證皆云汗大泄,解風痺湯且云:麻黃止汗通肉,外臺引刪繁同,是知汗出者不必禁麻黃,無大熱者不必禁石膏矣。凡言汗出禁麻黃者,懼其放散體溫,汗多亡陽也,無熱禁石膏者,懼其遏制造溫也,今考仲景用麻黃諸方,欲兼放散體溫者,必合桂枝,不合桂枝,則但治喘咳水氣,欲遏制造溫者,必合知母或麻桂(惟麻黃升麻湯可疑,證亦不具),不合知母麻桂,則但治煩渴,方藥之用,因其配合而異,豈可拘拘于一味之宜忌乎。”
【語譯】太陽病經過發汗以后,熱雖不太甚,但有出汗咳喘等證時,用麻杏甘石湯寧肺鎮喘。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:
麻黃四兩(去節),杏仁五十個(去皮、尖),甘草二兩(炙),石膏半斤(碎、綿里)。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本云黃耳。
【??薄勘痉角Ы鸱矫奈锔什轀?,“杏仁五十個”,《玉函經》作“杏子五十枚”。甘草“二兩”《玉函經》作“一兩”。成無己本、《玉函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“煮麻黃”上有“先”字?!队窈洝窙]有“本云黃耳”五字,《千金翼方》“”作“杯”,汪琥云:“黃耳,想系置水器也。”
【釋方】錢潢云:“李時珍云,麻黃乃肺經專藥,雖為太陽發汗之重劑,實療散肺經火郁之藥也。杏仁利氣,而能泄肺,石膏寒涼乃瀉肺肅肺之劑,非麻黃湯及大青龍湯之汗劑也。世俗不曉,惑于活人書及陶節庵之說,但見一味麻黃,即以為汗劑,畏而避之,不知麻黃湯之制,欲用麻黃,以泄營分之汗,必先以桂枝,開解衛分之邪,則汗出而邪去矣,所以麻黃不與桂枝同用,只能泄肺邪,而不至大汗泄也,觀后賢之麻黃定喘湯,皆因之以立法也。”總之,麻杏甘石湯之主要證候為煩渴喘咳,凡支氣管炎、支氣管喘息、百日咳、白喉等有煩渴喘咳證候的,都是使用本方的對象。
64. 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
【音義】叉,音差,指相交也,叉手,即拱手,唐溫庭筠八叉手而八韻成,時號溫八叉,與此同一意義。冒,同帽字音,覆也,冒心,猶言覆按心臟部位。
【串解】成無己云:“發汗過多,亡陽也,陽受氣于胸中,胸中陽氣不足,故病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,與桂枝甘草湯,以調不足之氣。”汗出多而心悸,是脫水而心臟勉力掙扎的感覺,所以柯韻伯云:“叉手冒心,則外有所衛,得按,則內有所依,如是不堪之狀,望之而知其虛矣。”
【語譯】因發汗而失水過多,病人感覺到心臟悸動的難過,便不得不用雙手交叉覆按著心臟部,冀其稍安,這時急宜用桂枝甘草湯溫補心陽。
桂枝甘草湯:
桂枝四兩(去皮),甘草二兩(炙)。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頓服。
【釋方】柯韻伯云:“此用桂枝為君,獨任甘草為佐,以補心之陽,則汗出多者,不至于亡陽矣,甘溫相得,氣和而悸自平。”陸淵雷云:“所以不用芍藥者,以發汗已多,血漿被泄而血壓已降,若更弛張血管,恐血壓從此低落,而心臟愈益大張大縮以為救濟,則動悸將益甚耳”,這和柯韻伯說:“并不用芍藥者,不欲其苦泄也”,同一意義。
65. 發汗后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“奔”作“賁”。
【句釋】奔豚,《金匱要略》云:“奔豚病,從少腹起,上沖咽喉,發作欲死,復還止。”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“奔豚者,氣上下游走,如豚之奔,故曰奔豚。”系一種發作性的神經性疾患。
【串解】柯韻伯云:“臍下悸時,水氣尚在下焦,欲作奔豚之兆,而未發也。”這是因外感病而引發水飲舊病的疾患。因為發汗劑是幫助正氣上沖外向抵抗疾病的,但這人素有水飲,水飲因發汗的沖激而牽動了,以致臍下筑然動悸不安,好像害奔豚病似的,但究竟不是奔豚病的發作。
【語譯】素有水飲疾病的人,因服發汗劑,便牽引水飲的發作,臍下動悸不安,好像要發奔豚病似的,宜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降逆利水。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:
茯苓半斤,桂枝四兩,甘草二兩(炙),大棗十五枚(擘)。
上四味,以甘爛水一斗,先煮茯苓,減一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作甘爛水法,取水二斗,置大盆內,以杓揚之,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,取用之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ldquo;爛”作“瀾”,《千金翼方》作“水一斗”,無“甘爛”二字。
【句釋】甘爛水,成無己云:“揚之有力,取不助腎邪也。”徐彬云:“甘而輕,取其不助腎邪,而益脾土也。”柯韻伯云:“甘爛水,狀似奔豚,而性則柔弱,故又名勞水。”錢潢云:“動則其性屬陽,揚則其勢下走故也。”張錫駒云:“揚之無力,以其不助水氣也”,說法很多,但沒有一個恰意的。
【釋方】《醫宗金鑒》云:“此方即苓桂術甘湯去白術加大棗倍茯苓也,彼治心下逆滿,氣沖胸,此治臍下悸欲作奔豚,蓋以水停中焦,故用白術,水停下焦,故倍茯苓,其病由汗后而起,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也。”陸淵雷云:“苓桂甘棗以茯苓利水,以桂枝降沖,以甘草緩其急迫,以大棗舒其拘攣。”
任應秋論傷寒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