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》語譯(十一)
八
82. 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身動,振振欲擗(原注:“作僻”)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ldquo;發汗,汗出不解”句作“發其汗而不解”,“”字下有“而”字,《脈經》、千金方、《千金翼方》“真武”作“玄武”。
【音義】,見三十八條,擗,脾后切,,僻同,倒也。振振、《醫宗金鑒》云:“聳動不已”貌。
【串解】《醫宗金鑒》云:“大汗出,仍然不解者,陽亡于外也,心下悸,筑筑然動,陽虛不能內守也,頭眩者,頭暈眼黑,陽微氣不能升也,身動者,蠕蠕然動,陽虛液涸,失養于經也,振,聳動也,振振欲擗地者,聳動不已,不能興起,欲墮于地,陽虛氣力不能支也。”總之,這是汗后亡陽,表里上下俱虛的證候,因而用真武湯的回陽劑,方列少陰篇三百一十六條。
【語譯】太陽病會用發汗劑解表,但汗出了,仍然發熱,更增加了胃部悸動,頭暈眼花,肌肉動,上重下輕,搖搖欲墜等現象,這是大汗亡陽,陽虛已極的證候,可以用真武湯回陽劑。
83. 咽喉干燥者,不可發汗。
【??薄俊睹}經》無“喉”字,《玉函經》“汗”字上有“其”字。
【串解】錢潢云:“咽喉干燥者,上焦無津液也。”營養不良,津液便缺乏而干燥,再發汗,便會再消失其水分,所以禁汗。
【語譯】咽喉素常干燥的人,津液已經缺乏,不要再發汗了。
84. 淋家不可發汗,發汗必便血。
【??薄俊队窈洝纷?ldquo;發其汗必便血”。
【句釋】淋家,系指患有膀胱病和尿道病的人。便血,猶言尿血。
【串解】程應旄云:“淋家熱畜膀胱,腎水必乏,更發汗以竭其津,水府告匱,徒逼血從小便出耳。”淋家,津液缺乏,應為虛弱性的慢性淋病,但不能一概而論。
【語譯】患慢性淋病的人,身體虛弱,不要發汗,萬一發了汗,提防引起尿血。
85. 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汗出則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ldquo;發汗”作“攻其表”,“”作“痙”。
【音義】,充自切,音廁。集韻云:“風病也。”正字通云:“五之總名,其證卒口噤,背反張而。”
【句釋】瘡家,包括一切瘡傷,出血過多的,或者患慢性潰瘍而貧血的。
【串解】張錫駒云:“瘡家久失膿血,則充膚熱肉之血虛矣,雖身疼痛而得太陽病之表病,亦不可發汗,汗出必更內傷其筋脈,血無營筋,強急而為也。”
【語譯】有創傷或久患瘡瘍的人,血少津枯,縱然有表證,不宜發汗,發汗再損傷了體液,便會使肌肉組織失掉榮養,演變成為項背強直的病。
86. 衄家不可發汗,汗出必額上陷,脈急緊,直視不能(原注: “音喚,又胡絹切,下同,一作瞬”),不得眠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ldquo;發汗”作“攻其表”,“必額上陷”句作“必額上促急而緊”,巢氏病源同,惟“促”字作“”,《外臺秘要》引巢氏病源,“促”作“脈”,都沒有“陷”字?!睹}經》作“必額陷脈上促急而緊”。
【音義】,目動也。
【句釋】額上陷,據???,陷字疑衍文,因為額部的顱骨,非是強有力的損傷,不會下陷的。脈急緊,乃因額部缺少營養,再發汗,便筋脈拘急,而成為局部的證。直視不能,由于動眼神經亦因失掉濡養而拘急造成的。
【串解】成無己云:“衄者,上焦亡血也,若發汗,則上焦津液枯竭,經絡干澀,故額上陷,脈急緊,諸脈者,皆屬于目,筋脈緊急,則牽引其目,故直視不能也,針經曰,陰氣虛則目不瞑,亡血為陰虛,是以不得眠也”,衄家,素有衄血病的人,當然他的失血情況,便比較嚴重,所以發汗后的種種病變,都是由于亡失血液體液造成的。
【語譯】有衄血病的人,不要輕易發汗,汗出多了,再耗損體液,額部的筋脈和動眼神經等,都會發生脫水拘急的癥狀,更不能安眠。
87. 亡血家不可發汗,發汗則寒栗而振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“不可發汗”句作“不可攻其表”,“發汗則”作“汗出則”。
【句釋】亡血家,亡,失也,指一般有失血病的人。
【串解】成無己云:“針經曰,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亡血發汗,則陰陽俱虛,故寒栗而振搖。”寒栗而振,即是體溫低落的亡陽現象。
【語譯】一般有失血病的人,不要輕易發汗,汗出多了,恐怕引起體溫的過度低降。
88. 汗家重發汗、必恍惚心亂,小便已陰疼,與禹余糧丸(原注: “方本闕”)。
【句釋】汗家,指容易出汗的人,恍惚心亂,錢潢云:“恍惚者心神搖蕩,而不能自持,心亂者,神虛意亂,而不能自主也”,為陰虛陽越的現象。小便已陰疼,即小便后尿道口作痛,由于氣弱不利的原故。
【串解】成無己云:“汗者心之液,汗家重發汗,則心虛,恍惚心亂,奪汗則無水,故小便已陰中疼。”其實,即是脫水亡陽,心力不支的征候。
【語譯】平素慣愛出汗的人,再使用大量發汗劑,過分脫水的結果,輕則小便后尿道作痛,重則心臟不能支持,而出現心虛煩亂的險象。
89. 病人有寒,復發汗,胃中冷,必吐(原注:“作逆”)。
【音義】,音回,即蛔字,人體寄生蟲之一。
【句釋】有寒,指胃腸虛寒而言,二百七十七條云:“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藏有寒故也,當溫之,宜服四逆輩。”與這條同一意義。吐蛔,仍以原注作吐逆較妥,一般胃腸虛寒,不會吐出蛔蟲的。
【串解】陸淵雷云:“里寒之人,雖有表證,仍當先溫其里,否則表證雖除,里寒轉甚,胃中冷而吐逆作矣。”所謂胃中冷,即胃腸機能減退,不能消化飲食,而作吐逆。
【語譯】素有虛寒體質的病人,如果輕易發汗解表,胃腸再受損傷,勢必引起吐逆的發作,應該留意。
表八: 《傷寒論》82—89條簡解。八十二至
八十九條不可發汗的示例咽喉干燥。(八十三)
淋家: 便血。(八十四)
瘡家: 。(八十五)
衄家: 脈緊急、直視不、不得眠。(八十六)
亡血家: 寒栗而振。(八十七)
汗家: 恍惚心亂。(八十八)
虛寒人: 胃中冷、吐逆。(八十九)
過汗亡陽主證: 心悸、頭眩、身動、振振欲擗地。(八十二)
治療: 真武湯。(八十二)以上八條提出禁止輕率發汗的幾個例子。
任應秋論傷寒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