傷寒研讀
《傷寒論》語譯(四)
任應秋
【摘要】
【關鍵字】
中圖分類號:文獻標識碼:文章編號:
《傷寒論》語譯(四)
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(31—127條)
三
31. 太陽病,項背強,無汗惡風,葛根湯主之。
【??薄俊锻馀_秘要》“無汗”作“反汗不出”。“風”字下《外臺秘要》、《玉函經》、可發汗篇都有“者”字。
【串解】陸淵雷云:“葛根湯為發熱頭痛,脈浮無汗之主方,應用最廣,不必見顯著之項強也,其異于麻黃湯證者,麻黃證有喘,葛根證無之;麻黃證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葛根證縱有骨楚,亦頗輕微,病有汗者,麻黃湯絕對禁用,若有咳嗽,或胃腸證時,雖有小汗,葛根湯猶為可用,若不咳,汗較多者,當然屬桂枝加葛根湯。”桂枝加葛根湯證在上篇十四條,兩證的主要不同點,即在有汗無汗,所以魏荔彤說:“其辨風寒,亦重有汗無汗,亦不以畏惡風寒多少為準。”
【語譯】患太陽病,頸項部有拘急強直的感覺,不出汗,怕風,這時恰好用葛根湯。
葛根湯:
葛根四兩,麻黃三兩(去節),桂枝二兩(去皮),生姜三兩(切),甘草二兩(炙),芍藥二兩,大棗十二枚(擘)。
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葛根,減一升,去白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,諸湯皆仿此。
【??薄俊锻馀_秘要》麻黃作四兩,桂枝作桂心,芍藥下,成無己添有“切”字。“味”字下《玉函經》、成無己本有“咀”兩字,《外臺秘要》有“切”字。“白沫”,《玉函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都作“上沫”,成無己本只作“去沫”二字。“似汗”句下,《玉函經》、成無己本、《千金翼方》有“不須啜粥”四字,《外臺秘要》有“出,不須吃熱粥助藥發”九字。成無己本沒有“諸湯皆仿此”五字。
【釋方】柯韻伯云:“葛根味甘氣涼,能起陰氣而生津液,滋筋脈而舒其牽引,故以為君,麻黃生姜,能開玄府腠理之閉塞,祛風而去汗,故以為臣,寒熱俱輕,故少佐桂芍,同甘棗以和里,此于麻桂二湯之間,衡其輕重,而為調和表里之劑也,葛根與桂枝,同為解肌和里之劑,故有汗無汗,下利不下利皆可用,與麻黃專于治表者不同。”因此使用葛根湯的標準,是比桂枝湯證為重,較麻黃證為輕。
32.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原注:“用前第一方,一云用后第四方。”
【??薄俊队窈洝窡o“者”字、“下”字,《脈經》作“太陽與陽明合病,而自利不嘔者,屬葛根湯證”?!肚Ы鹨矸健纷⒃疲?ldquo;一云用后葛根黃芩黃連湯。”
【句釋】合病,成無己云:“傷寒有合病,有并病,本太陽病不解,并于陽明者,謂之并病,二經俱受邪,相合病者,謂之合病,合病者,邪氣盛也。”成氏最后一句話頗中肯,所謂合病,就是比較不單純而重篤的疾病,即或是某病并發某病,也可以稱為合病,不必局限于文字的面貌。論中談合病的有三二、三三、三六、一七二、二一九、二六五、二六八等共七條,可以參看,互相發明。陽明,為高熱里實,說已見前,并詳陽明病篇。下利,即是腹瀉。
【串解】《醫宗金鑒》云:“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表里之氣,升降失常,故下利也。治法解太陽之表,表解而陽明之里自和矣。”即是說在患太陽表證的同時,胃腸的機能亦發生了障礙,尤其表現在吸收機能的障礙,因而腹瀉下利,而成為表里俱病,以葛根為主藥的葛根湯,能輸達津液,使消化管中的營養液吸收入血管,灌輸于肌表,則項強消失,下利自止。
【語譯】太陽病與陽明病合并出現時,而有腹瀉癥狀的,應該以葛根湯為主方。
33. 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
【??薄俊队窈洝窡o第一句,與三二條合成一條。
【串解】陸淵雷云:“胃腸為津液之策源地,在腸之津液被迫,則下注而為利,在胃之津液被迫,則上逆而為嘔,各從其近竅出也,下利者,得麻桂之啟表,葛根之升津,而利自止,嘔者,猶恐升津之力助其逆勢,故加半夏以鎮之。”本條著重在嘔,表邪不解,熱刺激嘔吐中樞,勢必作嘔,半夏雖鎮嘔,是治標,葛根湯解表散發,才是治本。
【語譯】太陽病與陽明病合并出現時,并沒有腹瀉癥狀,而僅現嘔吐的,只在葛根湯這主方里加半夏一味就行了。
葛根加半夏湯方:
葛根四兩,麻黃三兩(去節),甘草二兩(炙),芍藥二兩,桂枝二兩(去皮),生姜一兩(切),半夏半升(洗),大棗十三枚(擘)。
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麻黃,減二升,去白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。
【??薄俊队窈洝仿辄S作二兩,成無己本“麻黃”下有“湯泡去黃汁焙干稱”八個字??砂l汗篇、成無己本“生姜”都作三兩。“白沫”,《玉函經》作“上沫”。
【釋方】《神農本草經》稱半夏主“胸脹咳逆”,嘔,亦屬于咳逆一類,《名醫別錄》以后,都有半夏治嘔逆的記載,現在藥理實驗證明半夏確有抑制嘔吐中樞,鎮靜嘔吐的作用。
34. 太陽病,桂枝癥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促者,表未解也,喘而汗出者,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。原注:“促一作縱。”
【??薄俊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“遂”字在“利”字上。“脈”字上有“其”字。
【句釋】桂枝癥,即是吃桂枝湯的證候,也就是太陽中風證。醫反下之,桂枝證是表證便應用桂枝湯解表,這是治療的原則,表證不解表,而用下劑,便違反了治療原則,這不合理的療法,便稱做反。
【串解】成無己云:“桂枝證者,邪在表也,而反下之,虛其腸胃,為熱所乘,遂利不止,邪在表,則見腸脈,促為陽感,雖下利而脈促,知表未解也。”要知道體溫和血循環是分不開的,太陽病桂枝證,本是肌表充血,血熱在表,用發表解肌的方法,便熱散而病減,今反用下劑,便引起腹腔里的充血,由表熱一變而為里熱的腹瀉證。雖如此,脈搏還有促急的現象(參看二一條),是機體的正氣仍有趨于肌表的機勢,這時應該對準證候,適當地選用桂枝湯、葛根湯、桂枝加葛根湯等,仍從表解。假使誤下后,脈不促,而有喘息出汗等情況時,這是熱已陷里了,便只有用清里法,而選用葛根黃芩黃連湯,所以成無己說:“喘而汗出者,為因喘汗出也,即里熱氣逆所致。”
【語譯】患太陽中風證,應服桂枝湯解表,假如不解表而用下利,便會引起嚴重的腹瀉。這時診斷他的脈搏,如有亢奮急促的形象,說明機體抗力仍有從表解的趨勢,應及時酌用解表的方劑。假使腹瀉而脈搏不促,并有喘息出汗的情況時,這是已經轉變成里熱證了,可以處葛根黃芩黃連湯方。
葛根黃芩黃連湯方:
葛根半斤,甘草二兩(炙),黃芩三兩,黃連三兩。
上四味,以水八升,先煮葛根,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再服。
【??薄俊肚Ы鸱健?、《外臺秘要》方名作葛根黃連湯。葛根“半斤”,《外臺秘要》作“八兩”,《外臺秘要》黃芩下有“切”字,成無己本作二兩。黃連下《外臺秘要》有“金色者”三字。“味”字下《玉函經》有“咀”二字,《外臺秘要》有“切”字。“二升”下,《外臺秘要》有“掠去沫”三字。
【釋方】陸淵雷云:“凡有里熱,而病勢仍宜外解者,皆葛根芩連所主,利與喘汗,皆非必具之證,黃芩黃連,俱為苦寒藥,寒能泄熱,所謂熱者,充血及炎性機轉是也,黃連之效,自心下而及于頭面,黃芩之效,自心下而及于骨盆,其證候皆為心下痞,按之濡而熱,或從種種方面診知有充血炎性機轉者是也。”陸氏之說,系根據諸瀉心湯而言,因為諸瀉心湯,都以心下痞滿為主證,心下痞滿,是內部臟器有充血的病變,所以都屬于里熱證,都用芩連。
35. 太陽病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惡風無汗而喘者,麻黃湯主之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“身疼”作“身體疼”?!肚Ы鸱健?ldquo;惡風”作“惡寒”?!锻馀_秘要》作“傷寒頭疼腰痛,身體骨節疼,發熱惡風,汗不出而喘”。
【句釋】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為汗腺閉塞,汗液瀦留腺口,對末梢神經發生酸刺激的結果。無汗而喘,說明,無汗是致喘的原因,因為皮膚汗腺閉塞了,體溫的放散和整個新陳代謝作用,都大受到影響,肺部便要加大加快呼吸的作用,來增加吸養排炭的工作。
【串解】柯韻伯云:“太陽主一身之表,風寒外束,陽氣不伸,故一身盡疼,風寒客于人,則皮毛閉,故無汗,太陽為諸陽主氣,陽氣郁于內,故喘。”本條即上篇第三條太陽傷寒的證治,太陽傷寒病,是淺層動脈收縮,汗腺閉塞,體溫不能照常放散。汗腺收縮,汗液瀦留的結果,便遭致一身疼痛;體溫不得散泄的結果,便遭致肺呼吸加大的喘息??率险f“陽氣郁于內故喘”??赡苁侵高@種病理機轉而言。
【語譯】患太陽傷寒病,而出現頭痛發熱,周身骨節疼痛,惡風,不出汗,喘息等癥狀時,這是表實證,應處麻黃湯方,發汗開表。
麻黃湯方:
麻黃三兩(去節),桂枝二兩(去皮),甘草一兩(炙),杏仁七十個(去皮、尖)。
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溫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,余如桂枝法將息。
【??薄抗鹬Χ?,《醫統正脈》本作三兩。甘草一兩,《千金翼方》作二兩。杏仁七十個,《玉函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作“七十枚”。“去”字上成無己本有“湯”字。“炎”字下《千金翼方》有“兩仁者”三字,《外臺秘要》作“去皮尖兩人碎”六字?!肚Ы鸱健吩疲?ldquo;喘不甚,用五十枚。”“味”字下,《玉函經》有“咀”兩個字,《外臺秘要》有“切”字。“覆取微似汗”,《玉函經》作“溫覆出汗”。
【釋方】陸淵雷云:“麻黃之治喘咳,正由發汗之故,蓋發汗之目的不一,排除水氣,一也;蒸散體溫,二也;有表證而汗閉者,汗出則病毒亦出,三也。然其配伍之藥,則視發汗之目的而異,為發表祛毒,則伍桂枝,麻黃湯,葛根湯,大小青龍湯是也;為發越郁陽,則伍石膏,麻杏甘石湯,越婢湯是也;為止咳定喘,則伍杏仁,麻黃湯,大青龍湯,麻杏甘石湯是也;為排除水氣,則不伍他藥,甘草麻黃湯,麻黃醇酒湯是也,甘草與酒,不足為配藥,且汗出則水氣無有不泄,不須配藥故也。惟蒸散體溫,未見有特配他藥以達此目的者。蓋麻黃所以發汗,熱病宜汗者為太陽,太陽之熱,為正氣抗毒之表現,而為體力所能堪,不可以抑遏或蒸散故也。由是言之,太陽用發汗劑,而體溫暫時降低者,特汗劑之副作用,非其主目的,惟其是副作用,故大青龍湯有汗多亡陽之戒也。”徐大椿說:“麻黃治無汗,杏仁治喘,桂枝甘草治太陽諸證,無一味不緊切,所以謂之經方。”
36. 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宜麻黃湯。
【??薄砍蔁o己本,《玉函經》“湯”下有“主之”兩字。
【串解】陸淵雷云:“陽明可下,合病則表證未解,故不可下。陽明病,腹滿者可下,今合病而胸滿,則其滿不在腸,故不可下。喘而胸滿,因汗不得出,熱毒壅迫于肺臟故也,與麻黃湯發汗,則喘滿自除。”表里證同時出現,先解表,后攻里,亦為治療原則之一,本條就說明這個道理,表解了,里證也會自然消失的。
【語譯】太陽病與陽明病合并出現時,見著呼吸喘促而胸部脹滿的癥狀,這是由于表實汗閉的關系,不要錯誤地去攻里,仍然以麻黃湯解表為最適合。
37. 太陽病,十日以去,脈浮細而嗜臥者,外已解也,設胸滿脅痛者,與小柴胡湯,脈但浮者,與麻黃湯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、《千金翼方》“以去”作“已去”,“脈”字上有“其”字。“外已解也”,《玉函經》、《脈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作“此為外解”。
【句釋】十日以上,猶言十日以上。脈浮細,是雖然輕按可以診察到脈搏,而脈波的搏動卻細小不張,這象征著表證的機勢,不再亢盛了。嗜臥,為正氣與疾病作斗爭后,精神疲乏的原故。外,指表而言。胸脅,指兩肋骨弓下的部位,胸滿脅痛,是少陽病的癥狀。
【串解】《醫宗金鑒》云:“太陽病十日以上無他證,脈浮細而嗜臥者,外邪已解,不須藥也。設有胸滿脅痛等證,則知少陽之外邪未解,故與小柴胡湯和之,若脈但浮不細,而有頭痛發熱,惡寒無汗等證,則仍是太陽之外邪未解,當以麻黃湯汗之。”這條主要是說明臨床要靈活地隨證施治,不可執一。
【語譯】患太陽病已經過十天以上,所有癥狀基本上都消失了,只是脈搏浮而細小,精神不好,時時想睡,這是病已解除,體力還沒復原的關系。假使這時出現了胸滿脅痛等癥狀,這是病機有轉向少陽的變化,快處以小柴胡湯方。假如脈搏浮而不細,汗不出,熱不退,仍應給以麻黃湯發汗退熱。
小柴胡湯方(見后九六條)
38. 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;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之,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,此為逆也。
【??薄俊肚Ы鸱健?ldquo;太陽中風”句作“中風傷寒”?!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、《千金方》“身”字下有“體”字。“不汗出”,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作“汗不出”?!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“煩躁”下有“頭痛”兩字,無“厥逆”的“逆”字。成無己本“不可服”下無“之”字,“逆也”下,有“大青龍湯主之”六字。
【音義】惕,梯激切,音剔,怵惕也。,如勻切,音純,掣動也。筋惕肉,即指肌肉的跳動。
【句釋】筋惕肉,是體溫低落,脫失水分,筋肉得不到煦濡所致,多為亡陽而津不繼的癥狀。
【串解】柯韻伯云:“蓋仲景憑脈辨證,只審虛實,故不論中風傷寒,脈之緩緊,但于指下有力者為實,脈弱無力者為虛,不汗出而煩躁者為實,汗出多而煩躁者為虛,證在太陽而煩躁者為實,證在少陰而煩躁者為虛,實者可服大青龍,虛者便不可服,此最易知也。大青龍湯為風寒在表,而兼熱中者設,不是為有表無里而設,故中風無汗煩躁者可用,傷寒而無汗煩躁者亦可用。蓋風寒本是一氣,故湯劑可以互投,論中有中風傷寒互稱者,如大青龍是也;有中風傷寒并提者,如小柴胡是也(指一百零五條)。仲景但細辨脈證而施治,何嘗拘拘于中風傷寒之別其名乎”,柯氏之說,最有見地,本條前半段是實證,后半段是虛證,因此前半段證候可以用大青龍湯,后半段證候便不可用大青龍。即是說本條著重在辨認證候的虛實,而不在中風傷寒名詞的爭論。大青龍湯證,是表里俱熱,至重至篤的實證,因為出汗發熱,是體溫過高時的反射動作,體溫愈高,出汗便愈多愈易,而大青龍證,雖發高熱,仍不能出汗,病變的嚴重性可以想見。用于高熱汗閉煩躁的方藥,假如施之于脈微弱,汗出惡風的虛證,無可諱言,是有極大的危害性的。
【語譯】患太陽病,無論傷寒或中風,只要有脈搏浮緊,發高熱,惡寒,周身疼痛,不出汗,煩躁不安等癥狀時,便是服用大青龍的主要癥候。假若脈搏細微軟弱,出汗怕風,這是表虛證,便不是服大青龍湯的證候了。萬一錯誤地吃下去,便會引起虛脫,而發生四肢厥冷,由于亡陽傷津的關系,甚至筋肉也會呈現出跳動的險象來。
大青龍湯方:
麻黃六兩(去節),桂枝二兩(去皮),甘草二兩(炙),杏仁四十枚(去皮、尖),生姜三兩(切),大棗十枚(擘),石膏如雞子大(碎)。
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取微似汗,汗出多者,溫粉粉之,一服汗者,停后服,若復服,汗多亡陽,遂(原注: 一作逆)虛,惡風煩躁,不得眠也。
【??薄啃尤氏?ldquo;枚”字,成無己本作“個”字?!肚Ы鹨矸健?ldquo;尖”字下有“兩仁者”三字。大棗十枚,成無己本、金匱要略、《玉函經》、《千金方》都作“十二枚”。石膏“碎”字下《玉函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都有“綿里”兩字。“味”字下《外臺秘要》有“切”字。“取微似汗”,《玉函經》作“覆令汗”,《外臺秘要》作“厚覆取微汗”。“粉之”成無己本作“撲之”,并無“若后服”三字。
【句釋】溫粉粉之,相當于用爽身粉,可以吸收汗液,后漢書華佗傳云:“體有不快,起作一禽之戲,怡而汗出,因以著粉。”與這同一意義。
【釋方】柯韻伯云:“此即加味麻黃湯也,諸證全是麻黃,而有喘與煩躁之不同,喘者是寒郁其氣,升降不得自如,故多杏仁之苦以降氣,煩躁是熱傷其氣,無津不能作汗,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,然其質沉,其性寒,恐其內熱頓除,而外之表邪不解,變為寒中,而協熱下利,是引賊破家矣。故必倍麻黃以發汗,又倍甘草以和中,更用姜棗以調營衛,一汗而表里雙解,風熱兩除,此大青龍清內攘外之功,所以佐桂麻二方之不及也。”石膏對發熱中樞有鎮靜作用,抑制熱中樞的興奮性,即所謂清內熱,麻黃桂枝協合振奮汗腺,放散體溫,即所謂散發郁陽,所以用之不當,可能使體溫低落,心力衰弱,而致厥逆亡陽,不可不慎。
39. 傷寒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者,大青龍湯發之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、《千金翼方》“者”字下有“可與”二字。
【句釋】少陰證,即指三八條的“脈微弱,汗出惡風”等證而言。
【串解】陸淵雷云:“發熱惡寒,不汗出而煩躁口渴者,大青龍湯之主證也,身疼非必見之證,因汗不出,熱不減所致,與麻黃證同理,麻黃證亦有身不疼者矣,雖不疼而重,且有發熱惡寒,不汗出,煩躁口渴,則主證已具,仍是大青龍所主,然身重疑于少陽陽明之一身盡重難轉側(一○七條、二一九條),故別之曰,乍有輕時,又疑于少陰之四肢沉重(三一六條),故別之曰無少陰證,所以示辨析疑似之法也。論中多有但言副證,不言主證者,蓋一方必具一方之主證,舉方名則主證可知,故可不言,言副證以辨析疑似而已,前賢或不知此理,以為病不過脈浮緩身重,何必投大青龍險峻之劑,于是徐大椿疑之,程應旄張潞竟改為小青龍,疑之固非是,改小青龍亦豈有一證近似哉。”
【語譯】傷寒大青龍湯證的主要癥狀是發熱惡寒,汗閉,煩躁,口渴等,縱然脈搏不浮緊而浮緩,身體不疼痛而僅感覺到輕度的沉重,只要沒有脈微弱,汗出惡風等少陰癥狀,仍得用大青龍湯的清里發表劑。
40. 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干嘔發熱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
【??薄俊肚Ы鸱健?ldquo;不解”作“未解”。“干嘔發熱而咳”句,《玉函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作“咳而發熱”?!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、千金方“少腹”作“小腹”,“喘”字上有“微”字。
【音義】噎,乙界切,音隘,聲敗也,義與嗄同。
【句釋】表不解,即指太陽表證,汪昂云:“仲景書中,凡有里證兼表者,則以表未解三字賅之。”這里應該作這樣看。心下有水氣,陸淵雷云:“仲景書凡言心下者皆指胃,獨此條之水氣,不在胃而在呼吸器,以主證為咳喘故也。小青龍之水氣,即上述諸病之炎性滲出物(按: 指急性支氣管炎,支氣管性肺炎,滲出性胸膜炎等)。以其浸潤而非停瀦,故不曰飲而曰氣。”干嘔,為呼吸器滲出物刺激嘔吐中樞所引起。發熱而咳,或喘,這是小青龍湯證的主要證候,因而“或喘”兩字,可照千金方更正為“微喘”???、利、噎、小便不利、少腹滿等,都是小青龍湯的必然證,而只是某些時間的并發,所以都有“或”字。
【串解】成無己云:“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飲,則水寒相搏,肺寒氣逆,故干嘔發熱而咳,經曰,形寒飲冷則傷肺,以其兩寒相感,中外皆傷,故氣逆而上行,此之謂也。與小青龍發汗散水,水氣內漬,則所傳不一,故有或為之證,隨證增損,以解化之。”成氏解釋小青龍湯證的心下有水氣,為寒水相搏,肺寒氣逆,屬于呼吸道的病變,完全是正確的。如急性支氣管炎的發作,一般都有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咳嗽、喘息等癥狀,也就是所謂表證,但就不是一般表證,而是心下有水氣的呼吸道炎證所引起的,所以用一般的解表藥,而表終不能解。必須用有助于呼吸道的小青龍湯。
【語譯】有種很像一般傷寒表證的疾病,但服解表藥全不中用,這是由于呼吸道炎證所引起的病變,不單純是表證,所以它在發熱惡寒、頭痛等證中而有咳嗽、喘息等的主證,這時可以用小青龍湯解熱鎮咳,如有干嘔、口渴、腹瀉、聲嗄、小便不利、少腹脹滿等癥狀時,便須斟酌方藥加減應用了。
小青龍湯方:
麻黃(去節)、芍藥、細辛、干姜、甘草(炙)、桂枝各三兩(去皮),五味子半升,半夏半升(洗)。
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若渴,去半夏,加栝樓根三兩。若微利,去麻黃,加蕘花如一雞子,熬令赤色,若噎者,去麻黃加附子一枚,炮,若小便不利,少腹滿者,去麻黃,加茯苓四兩,若喘,去麻黃加杏仁半升,去皮尖,且蕘花不治利,麻黃主喘。今止語反之,疑非仲景意(臣億等謹按:小青龍湯大要治水,又按本草,蕘花下十二水,若水去,利則止也,又按千金,形腫者應內麻黃,乃內杏仁者,以麻黃發其陽故也,以此證之,豈非仲景意也)。
【??薄渴伝?,《千金方》作“芫花”,《總病論》同。“若噎者”,《外臺秘要》作“飲食噎者”,《總病論》“噎”作“咽”?!队窈洝窙]有“且”字,“主喘”作“定喘”,沒有“此語”兩字,“反之”下有“者”字,《外臺秘要》同,成無己本沒有“且蕘花”以下二十字。
【句釋】如一雞子,雞子即雞蛋,猶言用蕘花的重量,要像雞蛋那樣大一團。大小青龍湯,方有執云:“夫龍一也,于其翻江倒海也,而小言之;以其興云致兩也,乃大言之。”前者指小青龍湯的作用,后者指大青龍湯的作用,所謂“翻江倒海”,就是指小青龍湯的“散水表寒”而言;所謂“興云致兩”,就是指大青龍湯的“發汗解煩”而言。
【釋方】陸淵雷云:“小青龍湯為麻桂合方去杏仁生姜,加細辛五味子半夏,姜杏為麻桂發表之佐使,細辛辛散,五味酸斂,辛味相伍,開闔相濟以鎮咳,干姜溫肺,半夏降逆滌痰,姜夏相伍,溫降相藉以逐水,故本方發表之力,劣于麻黃,于桂枝,而鎮咳逐水之力則至優。”柯韻伯云:“兩青龍俱治有表里證,皆用兩解法,大青龍是里熱,小青龍是里寒,故發表之藥相同,而治里之劑則殊也。”
41. 傷寒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,服湯已,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,小青龍湯主之。
【??薄俊队窈洝?、《脈經》、《千金翼方》“已”字下有“而”字?!队窈洝?、《千金翼方》“此”字下有“為”字。
【句釋】傷寒,陸淵雷云:“此不待發表,表不解,起病即識為小青龍證,然猶冠有傷寒之名,可知古人所謂傷寒,所包者廣。”說明這是書名《傷寒論》的傷寒,而不是太陽傷寒中風的傷寒。寒去,即指呼吸道炎癥消失,滲出物減少。
【串解】錢潢云:“與上文同義,發熱不渴者,因心下有水氣,故雖發熱,亦不渴也,服湯,謂服小青龍也。服湯已而渴,則知心下之水氣已消,寒濕已去,但以發熱之后,溫解之余,上焦之津液尚少,所以反渴也。前已有水氣,故發熱不渴,今服湯已而渴,故知寒水去而欲解也。小青龍主之句,當在發熱不渴句下,今作末句者,是補出前所服之湯,非謂寒去欲解之后,更當以小青龍湯主之也。”
【語譯】急性呼吸道炎癥,咳嗽、喘息、發熱這幾個癥狀比較顯著時,便可以處小青龍湯方,假如服藥后現口渴,這是呼吸道炎證才消失,唾液腺還沒有恢復正常的原故,而整個病況是已經基本好轉了的。
以上十一條是辨識麻黃湯證一類的證治。
表三: 麻黃湯證簡解。麻
黃
湯
證本證脈象: 浮。(三十七)
癥狀1. 太陽病,身痛骨節疼,無汗而喘。(三十五)
2. 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。(三十六)
禁忌: 不可下。(三十六)
變證一、 葛根湯證1. 太陽病,項背強,無汗惡風。(三十一)
2. 太陽陽明合病,下利。(三十二)
二、 葛根加半夏湯證: 太陽與陽明合病嘔吐。(三十三)
三、 葛根黃芩黃連湯證: 桂枝湯證,下利,喘而汗出。
(三十四)
四、 小柴胡湯證: 太陽病已去,胸滿脅痛。(三十七)
五、 小青龍湯證: 太陽病,心下有水氣,干嘔咳喘。
(四十、四十一)
六、 大青龍湯證1. 脈象: 浮緊、浮緩。(三十八、三十九)
2. 癥狀: 太陽病,身疼痛,身重,不出汗,
煩躁。(三十八、三十九)
3. 禁忌1. 脈微弱,汗出惡風。(三十八)
2 少陰證。(三十九)
任應秋論傷寒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